

(通讯员:刘泽珺)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总体要求》(GB/T 46391-2025)。这一重要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家园方面迈出了更为坚实和规范化的一步。
标准发布之际,受央视著名栏目《新闻1+1》邀请,我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超峰作为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走进演播室,与主持人深度对话,面向全国观众对标准进行了权威、系统和生动的解读。
在节目中,邵超峰教授对宜居城市标准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该标准从人的需求出发,让城市居民来感受评判城市的宜居性。邵超峰教授详细解读了标准的四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因城施策、共享共治、适度而为)及六个维度(环境宜居、社会宜居、经济宜居、文化宜居、治理宜居、设施宜居)的核心内涵、关键指标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指导,该标准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衡量。针对城市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的共性问题,邵超峰教授提出,该标准在宜居城市评价中增加了文化和治理维度指标,可弥补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邵超峰教授介绍该标准鼓励“因城施策”,他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阐述了该标准下不同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城市如何遵循城市自然发展规律、评估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激活城市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城市资源禀赋,建设可持续宜居城市。
在宜居城市构建途径中,该标准立足城市共建共享理念,提出协同治理(不同部门、不同人群)和多元参与(政府、企业、居民)原则。坚持人民参与到城市建设和管理当中,让人民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邵超峰教授特别指出,宜居是相对的、动态的,在宜居城市的管理和维护过程当中,标准的动态更新是十分必要的,要推动城市宜居性的可持续性。宜居城市评价是一个动态考核的过程,该标准特别关注容忍区间的概念,考核目标值要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此次发布的为推荐性标准,可为未来强制性标准制定提供基础和参考。
邵超峰教授此次受邀央视进行国家标准解读,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造诣和行业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中心长期以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深耕细作、发挥国家级智库作用的高度认可。
作为国家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我中心始终站在学术前沿与国家需求结合点上,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咨询与顶层设计。在《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总体要求》的起草过程中,以邵超峰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凭借深厚的理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瞻的国际视野,为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贡献了关键智慧。
未来,我中心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服务国家”的宗旨,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我们将以此次国家标准发布与解读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为描绘“美丽中国”的宜居画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图片来自《新闻1+1》视频节目,特别感谢!